咨询电话:400-185-5880
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品知识

产品知识

建设好零工市场让“马路零工”别久等|深读

来源:米乐官网m6    发布时间:2024-04-04 15:59:06

  66岁的郑能常刚吃过午饭,走出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房。他戴上安全帽,左肩扛上10多斤重的电镐,右手提着装有大铁锤、大瓶水的尼龙袋,再次赶往那个老地方——开福区中山路旁。

  四五十个和他一样的零工,在这里“等活”,该处自发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刚过去的那个上午,郑能常从早上7时许便在此等候,却一无所获。

  外面细雨纷飞,他脚步匆匆,想着中午时段雇主出现概率可能会大一点。他刚穿过马路,一辆轿车停在了路边,五六个零工立马围到车窗旁“问活”。

  郑能常还没有来得及放下沉重的工具,也跟着凑了过去,但还没听清车主想找人干什么活,一名40多岁的零工就上了车,扬长而去。

  “现在找活越来越难了。”郑能常苦笑着说,自己已习惯这样的情况,随后坐在路边石墩上,等待下一个机会的到来。

  初春时分,又到一年的求职用工高峰期,众多和郑能常这样的“马路零工”却似乎并没有迎来常有活干的高峰期。

  在长沙,仍有多处这样的“马路市场”和一大批“马路零工”。他们普遍年龄在45岁至69岁之间,以建筑、装修领域零散工种为主。不论寒冬酷暑,风吹日晒,他们常年站在马路边,期待有雇主来找,谈好价钱后便带着工具说干就干。

  “‘打零工’对促进大龄和困难人员就业增收具备极其重大作用。”近两年,人社部等部门多次发文提出,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强化困难零工帮扶服务。如今,长沙已建成多个零工市场。长沙人社部门表示,接下来还将持续把零工市场的服务站点铺到基层。

  在建设、完善零工市场的过程中,如何兼顾上述“马路零工”等大龄群体的实际的需求及“马路市场”自发选址的现实情况,让这些“马路零工”不再路边零落?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初见郑能常,还是在春节前的1月17日。记者刚上前搭话,他迫不及待开口的第一句是:“您有什么活需要干?”当时,他已连续5天没“开工”了。

  从中山路福庆街口到黄兴路口300多米的路段,四五十名零工分散在路边,有的在自己电动摩托车前挂张牌子,写着“泥工贴砖、水电安装”等字样,更多的人直接通过摆放工具表明身份:带锯子的木工、带砌具的泥工、带大锤的拆墙工……

  郑能常是带电镐、铁锤的小工,拆墙、砸地砖等活都干。一旁的工友说:“你别看他年纪大了,力气不小,干的都是力气活。”郑能常不好意思地笑着,相比旁人,他习惯一直戴着那顶红色安全帽,尽量遮住已经花白的头发——他并不希望,雇主一看到他就觉得年龄大,不愿用他。

  郑能常老家在邵阳农村,年轻时走南闯北,在不少工地上干过。30多年前,他来到长沙当起了“马路零工”,撑起了一家子。等活之时,因担心错过随时有可能来喊人的雇主,他们习惯站在路边。炎热夏季,他们靠坐在行道树下歇凉休息;寒冷冬季,就多穿点衣服靠在沿街门店旁。

  他曾在西长街劳务市场待过多年,那是20世纪80年代建立起的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分部,可供零工们休息、饮水,也提供着大量临时用工信息。然而,该市场在2009年棚改项目中被拆除。

  “那里原来多的时候有四五百个零工,后来有的到了中山路,有的去了八一桥、杨家山立交桥……”如今,这些“马路零工”的工作大多数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在路边等,虽然各个“马路市场”没有招牌,但在数十年的发展之中,大家如约定俗成一般,都知道那些地方是零工聚集点,众多用工者也知道在那可快速找到零工;二是工友甚至原来同过事的工队负责人、装修公司人员帮忙介绍;三是靠信赖的老顾客介绍。

  郑能常指着附近一栋高楼说,他在那曾干了3天活,每天300元,就是自己多年前的一位老雇主介绍的。这样接连可挣近千元的活,如今并不多。他说,自己现在一个月若能挣三四千元,就心满意足了。

  “希望过完年后,活会多一些。”1月17日,他曾这样跟记者说。3月27日,记者再次回访发现,他此前的希望暂时落空了。年龄这么大了,还打算干到何时?郑能常说,儿女虽都已成家,但日子过得也并不是特别容易,“我现在还干得动,能干多久就干多久吧。前两年,我还在这碰到一个76岁的邵阳老乡,也跟我一样在等活。”

  在中山路这群“马路零工”中,50岁左右的人最多,50岁的罗旭辉就是这里面之一。他说,目前不只是60多岁的零工不好找活干,50岁左右的也同样如此。“这其实跟年龄关系并不大,而是整个行当用工的需求少了。”罗旭辉说,这个行当红火时,几乎每人每月都有20天左右的活干。如今,很多零工一个月里干不到10天。

  3月27日,芙蓉区东二环远大路立交桥下的环岛内侧,数十名“马路零工”并排着“等活”,木工、泥工、油漆工、水电工……若一套毛坯房需要装修,这里的工种可完成所有工序。

  不时有雇主过来询问、找人干活,也不时有一两名零工带着工具回到桥下,衣裤上有刚沾上不久的水泥或油漆,立即惹来旁边工友羡慕地调侃:“又搞了大路咯?”

  每天,他们习惯从早上七八时一直等到傍晚六七时。中午时分,有些疲乏的零工半躺在自己的电动摩托车上休息,没车的零工直接躺在花坛旁的水泥墩上。

  像这样的“马路市场”,长沙汽车东站、人民路立交桥等多地附近也同样有。杨家山立交桥下曾有一个零工数量更多的“马路市场”,2015年,该立交桥拆除后,部分零工转移到了远大路立交桥下,部分零工至今仍在原地附近的路边“等活”。

  “我们这里不少人之前就在杨家山立交桥下干过。”48岁的王泽其来自宁乡市东湖塘镇,回忆起自己当“马路零工”的这七八年,他说也有过月入近万元的“盛况”。如今,虽然自己技术更过得硬了,但活却越来越少。

  在此状况下,原本互不相识的零工们相互帮助,当起了“生意伙伴”。当一个木工接到活,会主动询问雇主是否同时需要水电工、油漆工等,然后叫上其他零工。

  55岁的邹彩娥是“马路零工”里相对较少的女零工,她和丈夫一同“等活”20多年,丈夫负责木工、水电,她负责油漆。

  王泽其等人都说,邹彩娥夫妻是他们这群人之中的“成功人士”,因为,这对夫妻凭着当“马路零工”打拼,养育了3个好儿女。而今,3个儿女分别在浙江、长沙、济南安了家。

  邹彩娥老家在娄底新化,丈夫来自北方农村,家里还种着9亩麦子。前不久他们临时回乡灌溉旱地,一忙完,又匆匆赶回长沙“等活”。她说,这几年行情确实不佳,“从2020年开始,我们夫妻俩比之前一年要少赚几万块钱。”

  邹彩娥、王泽其等众多零工,之前都在建筑施工工地、装修公司工作过。如今,活时有时无,收入不稳定,一年到头在马路边遭受风吹日晒,为何他们仍愿意当“马路零工”?

  走访过程中,这些零工们道出了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相比在工地干活,干零工在时间上更自由,能兼顾家里;二是年龄大了,有的体力跟不上工地上的节奏,有的因为工地不接收60岁甚至55岁以上的人,不得不自己找活干;三是相比之下,干零工的工钱更有保障,干一单收一单的工钱,正常情况下不会被拖欠。

  “我之前就被一家装修公司拖欠过1万多块钱,到现在都没收到。”王泽其说,虽然当“马路零工”累,但能及时拿到自己辛苦赚的钱,累也心甘情愿。

  早在202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灵活就业人员约有2亿人,灵活就业日益成为一种重要就业形式。在灵活就业人员之中,年龄偏大、技能相对单一的“马路零工”群体,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等活”方式,更显零落。

  人社部等五部门于2022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近年来,除原有的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等公共服务场所,长沙还陆续建设了多个零工市场。然而,记者走访发现,虽然这些场所建设得很好,却很少有上述“马路零工”人员前去寻找工作。

  1月18日下午,当东二环远大路立交桥下有30多名“马路零工”在路边等活时,距此仅3公里的芙蓉区零工市场,不论门口还是室内,没有一位求职者。

  旁边一位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该零工市场主要是通过线上途径进行求职对接,平时到该零工市场线下求职的人确实不多,从事装修、建筑方面的零工来此求职的更少。

  “我们社区也开展一些就业服务工作,但给‘马路零工’介绍工作的机会很少。”该社区工作人员称,一方面,“马路零工”的用工需求临时性强,社区难以及时掌握信息;另一方面,社区无法核查“马路零工”的资质,作为中间一环,也不便于向居民推荐。

  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距离中山路“马路市场”虽只有两公里,但记者于1月19日上午在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大厅及门口持续观察1个多小时,并未看到类似的“马路零工”前来找工作。

  “我们这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长期全职的求职者,能对接的零工岗位很少,建筑装修这一块的零工岗位更少。”该市场一位工作人员称。

  在湘江新区综合交通枢纽,新建的湖南湘江新区零工市场于去年年底揭牌开放。该零工市场采取由人社部门主办、街道具体负责、社会专业机构运营的机制运营。1月19日,记者走访该处发现,内部大厅整洁宽敞,配备了空调、饮水、休息椅及洽谈桌等。但里面除了工作人员,鲜有求职者进来。

  “这里刚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不久,到现场来求职、咨询的人不多,一天多的时候几十个,少的时候只有几个。”该零工市场运营负责人王新武说,近年来,可提供给50岁以上人群的岗位比例慢慢的变少,在建筑、装修行业更甚。他们所收集到的匹配该年龄层人员的岗位,大多数是保安、保洁岗位,“有的物业小区现在甚至只招50岁以下的人,而且,这些岗位工资普遍较低,原来干木工、泥瓦工等技术工种的人也不愿意接受低薪岗位。”

  记者进一步走访发现,一些“马路零工”虽然知道长沙有人力资源市场且新建了多个零工市场,但他们宁愿在马路边遭受风吹日晒,也不愿过去。理由有二:一是这些地点并不是多年约定俗成的市场地点,他们担心去了之后等不到雇主;二是目前这一些地方很少有匹配的建筑、装修零工岗位信息可提供。

  相比年轻时,上述“马路零工”如今求职,看上去多了一条道路——网络求职,但实际上却难以融入。

  56岁的泥工何先生长期在中山路附近“等活”,去年上半年,他在朋友的介绍下,尝试在58同城、鱼泡网等平台做“网络揽活”。

  “我刚开始在那些软件上弄了很久,好不容易注册、发布了信息,结果没接到一个找活的电话。”何先生后来打听才知道,要花钱办会员,才更容易被人搜索到,有的要花钱才能跟匹配的雇主联系上,“如果你没交钱,客户一搜‘泥工’,你的信息起码排到10多页去了。”

  后来,他在这一些平台上花了四五百元,最后接到了一批电话,但真正干成活的只有一次,于是他再也不敢尝试了。

  邹彩娥也曾在上述平台尝试过发布信息,但她发现,同在这一些平台“找活”的年轻人、装修企业也比较多。“大家在网上相互压价,有些甚至把价格压到了一半,顾客肯定找价格低的,也搞不清技术怎么样。”邹彩娥后来也不再到网上找活了,“其实,网络不但没有让我们这些年龄大的‘马路零工’找到更多活,反而让到路边来找我们干活的人更少了。”

  而对于郑能常等超过60岁的“马路零工”来说,让他们在手机上注册、发布资料,远比干苦活、累活更难。

  除社会企业,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也在搭建零工市场网络站点平台,且都是免费服务。但对上述“马路零工”而言,这一些平台也同样存在难以用上的困境。

  记者走访多个零工市场发现,各自推广的网络站点平台不相同,这导致用工信息无法汇集,用工信息量也不够充足。3月31日,记者查看芙蓉区零工市场推广的网络站点平台页面发现,在整个“建筑装修”板块,仅有一条“木作定制设计师”的用工需求。

  在湖南省人社厅官方就业信息平台“湘就业·求职端”页面上,“零工平台专区”虽然对零工市场信息进行了汇集,但记者看出,在“长沙市人力资源市场零工窗口”页面,招聘企业只有肯德基、美团两家企业,招聘岗位仅有外卖员、服务员;在“芙蓉区零工市场”“长沙新消费零工市场”“长沙县零工市场”“宁乡市零工市场”等页面,岗位页面均是空的;在“雨花区零工市场”页面,仅有一个著录员岗位。

  从事了9年人力资源工作的王新武认为,在零工市场网络站点平台的打造中,一方面需要加大与街道、社区及人流密集场所的联动推广,既让零工知晓,又要让有临时用工需求的住户、商户知晓并在上面发布有关信息;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汇集更大量的用工、求职信息,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动态运转。

  “如果真有可能建设更多零工市场的话,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在现有的‘马路市场’地址,而且尽量设在马路边,因为很多人就是顺路过来叫工的。”邹彩娥等人建议,只有考虑这些现实情况,零工市场才可能在真正为“马路零工”遮风挡雨、方便休息的同时,还能让他们继续有机会等到活。

  不论是方便这一群体本身,还是考虑城市管理与“马路市场”存在的现实矛盾,零工市场的建设都应重视这一群体的现实需求。

  如何在线下、线上建设好零工市场,更好地促进大龄和困难等零工人员实现就业?人社部等部门在《关于加强零工市场建设完善求职招聘服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零工岗位信息收集,通过办理招聘登记、走访调研企业、对接劳务中介等方式,广泛收集非全日制用工、临时性和阶段性用工等零工需求信息;对零工人员自发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求职地点,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改造利用闲置建筑、搭建必要服务设施、施划标线等方式,就近设立零工服务场所。

  今年1月,人社部发布《关于加强零工市场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要坚持普惠性,面向社会开放,扩大城乡服务覆盖范围,提高零工市场服务均等化和可及性;要坚持灵活性,充分的发挥灵活、快速服务优势,适应灵活就业人员求职需求和特点,提供多样化服务;要坚持兜底性,大力挖掘适合大龄和就业困难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兜底帮扶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长沙正紧跟人力资源市场发展新形势,转变传统的‘大而全’建设模式,重点打造‘小而精’的零工市场。”长沙市就业服务中心城镇就业服务部部长陈茜介绍,长沙已建成9个零工市场,1个湘赣边就业服务驿站,36个社区就业微市场。

  长沙市人社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接下来,人社部门在推动零工市场建设中,将坚持“就地就近、辐射全域,行业主导、特色凸显,零固结合、即时快招”建设模式,兼顾历史沿袭、市场自发、实际运行中已形成的地点,可提出建议探讨,与资规、住建、街道、社区等进行协调;稳步提升零工市场的辐射面,持续将零工市场的服务站点铺到基层。

  “市本级按要求将零工信息纳入全市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范围,免费向社会提供零工求职招聘信息登记和发布服务。”上述负责人称,长沙人社部门将推动全市各级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强零工岗位信息收集,并推动建立零工人员分级分类服务机制。如对待工时间长、低收入家庭、残疾人等大龄和困难零工人员加强重点就业帮扶,各级公共就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优先组织其与适合的用工主体开展“点对点”对接洽谈,引导用工主体优先招用困难零工人员。

相关推荐